(喀什电)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热风拂过麦盖提光伏矩阵下破土的油菜苗,这片曾被沙患长期困扰的土地正在改写命运。8月16日,“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暨麦盖提绿色发展试点项目专题会”在喀什召开。联合国-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院院士、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高级顾问、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毕亚雄主持会议并提出重要建议,强调要整合政产学研力量,共同推动国家大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,让沙漠治理与能源开发形成深度协同的良性循环。
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及国内考察中多次强调,中国在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意义重大,这一战略既是我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举措,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决心的重大行动。总书记的指示为喀什麦盖提项目赋予了国家战略高度,使其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、探索全球荒漠治理新路径的重要实践样本。
会上,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、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双碳产业专委会理事长龚家龙发表主旨演讲,以麦盖提项目的突破性实践为样本,系统阐释如何将沙漠从“生态包袱”转化为“绿色引擎”。这场融合技术革命、生态修复与产业创新的实践,不仅让2857小时的年日照从“待开发资源”变为“零碳资产”,更勾勒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全球沙漠治理新范式。
“清洁能源开发遭遇的弃光率问题,曾是制约光伏价值释放的困局,而麦盖提通过技术创新,让每度光伏电都实现了全额利用。”龚家龙直指行业共性痛点。他透露,长联石油联合佛山仙湖实验室、中石化联合会研发的“光伏板-电解槽板对板直连”技术,将电力传输损耗从行业平均15%压缩至5%以下,相当于每年多产出50亿度绿电;叠加中科院“液态阳光”技术,绿氢成本降至1.2元/立方米,较传统工艺砍半,而以此为原料的绿氨,成本比煤制氨低15%且全程零排放。
数据显示,我国年需绿氨30.3亿吨,市场缺口超90%,仅广东一省年需求就达1.88亿吨。“阳光不再是转瞬即逝的电流,而是存入‘零碳银行’的绿色资产——可转化为绿氨、绿氢,甚至通过中吉乌铁路输往欧洲,变成真金白银。”龚家龙的比喻,道破了技术突破带来的价值跃迁。
在南疆90%土地为沙漠的现实下,相关团队探索的“光伏+耐盐碱油菜”立体开发模式,正在创造“一块沙漠三重收益”的奇迹。依托专用培育品种,光伏板下亩产菜籽200公斤,其根系每年可吸附相当于土壤重量3%的盐碱,持续种植2到3年即可将沙漠改良为耕地。
生态效益同样显著:46万亩锁边林已使当地沙尘暴频次减少2/3,沙漠腹地重现湖泊;按规划,未来数年将新增200万亩耕地,构建“100GW光伏+200万亩耕地”双支柱,年固碳量预计达500万吨。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油菜、周边搞养殖,每亩地收入翻5倍的同时,还能带动数万人就业。”这不是简单的开发,而是“生态修复-能源开发-产业增收”的闭环共生。
麦盖提的价值,不止于一个项目,还在于构建了可复制的“政策-技术-产业”三位一体机制。项目建立了“以电制沙”机制:从光伏发电收益中提取2分钱/度电,用于建立绿色发展基金,为沙漠治沙绿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,形成“开发越多、保护越实”的永续循环。
在产业层面,零碳产业园首期引入19个产业集群,就地消纳绿电5.5GW,解决就业2万人。在全球层面,国际绿氨交易平台吸引12家跨国企业入驻,中吉乌铁路贯通后年出口创汇将超50亿美元,中国正借此掌握零碳燃料定价权。
会上向政企各界发出倡议:东部高耗能产业可把握西迁机遇,麦盖提绿电成本比东部低30%,其零碳属性更能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。
当日,会议签署四项战略合作协议,为210GW风光氢氨醇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注入动力。从塔克拉玛干的光伏矩阵到即将贯通的亚欧能源动脉,这场沙漠里的革命,正在书写人类与荒漠和谐共生的新答卷——正如实践所印证的:中国不仅能治沙,更能让沙漠变成驱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。
毕亚雄在总结发言中强调:“麦盖提项目的核心价值,在于通过‘生态修复-能源开发-产业增收’的闭环,将沙漠治理从‘输血式’救济转变为‘造血式’发展。这种模式不仅为中国西部提供了绿色转型样本,更向世界证明:荒漠化土地完全可以成为零碳经济的新增长极。”他特别指出,项目首创的“以电养沙”机制和国际绿氨交易平台,为全球荒漠治理提供了“技术+金融”的双重解决方案,“当沙漠中的绿电通过中吉乌铁路转化为欧洲市场的零碳燃料时,我们不仅在改变地理版图,更在重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。”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